《大扶贫一线手记》第三部(十六)一生难了“菌之情”


《大扶贫一线手记》第三部(十六)

一生难了“菌之情”

文/张兴 摄影/罗华山

IMG_256

  未见张林之面,早闻张林其名。

  不少人对我讲过,要了解贵州食用菌产业,你得了解张林。

  11日12日,终于有了机会。

  初识是在贵州高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园区距贵阳白云区蓬莱仙界不远,张林是公司董事长。

  看看已到晚饭时分,主人火锅便饭招待,吃着吃着,突然冒出话来:“我这一生,就爱两件东西,食用菌和酒!”还用英语把两件物事念了一遍。听着一语惊人,可言者却是满脸纯真。

  这话有事实印证。

  几小时前,我们来公司找张林不遇,他带人到邻近村里种羊肚菌去了,只好在公司展示室等。展示室就是个食药用菌产品的汇萃之地,特别是公司生产的“六芝园”牌多孢灵芝系列产品,往日没咋见过,免不得让人多看几眼。公司院内种着一大片黔紫金草,几分像茅草,几分像甘蔗;花园旁橱窗里,贴着彩色的桤木林照片。公司员工介绍,这些都是培养种植食用菌的原材料,张总侍弄它们十分上心。看得出,食用菌确实已深深融进张林的生活天地。

  张林善饮,与他豪爽的性格有关。或许,父亲是苏北人,母亲是山东人,都是“煮酒论英雄”的地方,也成为他喜酒的一个原因。这次便饭和以后几次相遇,我发现他一个生活规律:中饭、晚饭必定啜上几杯。对此,张林解释亦庄亦谐:“往实处讲,我的孢子粉应该有化解酒精功能;往高处讲,食用菌科学是门艺术的科学,需要想象力、市场观、空间感,这酒能通灵。”

IMG_257

  他有一串头衔:贵州省科学院教授级高工、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主任、贵州省食药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、贵州省蔬菜行业协会副会长、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,都与食用菌产业密切相关。兼着几家企业董事长,证明科学也是生产力,他在为科学技术产业化身体力行。

  张林对食用菌产业的钟爱,使他得到了人们的敬重。

  11月15日,他到安龙县参加2019中国贵州食用菌发展大会,在成果展示区,省外省内同行好友和他相见时的热情场面,可以算做一个主角。

  张林说,自从1980年考上华中农学院(后来的华中农业大学),师从中国第一位食用菌产业开拓者杨新美教授,他的生命轨迹就再没和“食用菌”三个字分开过。

  “贵州高海拔、低纬度、寡日照、湿热同期,食用菌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。可事实上,要把这个产业搞起来,难处多着呢!”张林大学毕业后几十年,都在破难而行。他曾担任贵州科学院生物所菌种厂厂长,当时对菌种感兴趣的农民委实不多。为了推广菌种,想了不少办法。到农村推介菌种,在桌子上摆有盒子装上香烟,把农民吸引过来,趁势让他们了解种菌的好处和知识。

  笨办法、巧办法,想了很多也用了不少,可好多年里,食用菌产业在贵州并没有被做得风生水起。张林认为,这里面既有认识论问题,也有实践论问题。

IMG_258

  能不能真正把发展食用菌上升到产业高度,当成一件大事来抓,省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食用菌“产业裂变发展”思路,对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有开创性的意义。

  张林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他对食用菌产业裂变的理解:“一亩地用来养猪、养牛、种果树,它的增值过程总是相对缓慢的。而用一只试管里的菌种,去种植一亩地食用菌,却可以呈几何级数地增值,这就是裂变嘛!这种裂变,给地方经济、农民和企业带来的好处,非一般性种植业、养殖业可比。”

  贵州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强烈意愿和独特的资源条件,但困难却既严峻又现实。

  张林把这些困难概括为“几大瓶颈”。

  一个三千多万人口的省份,科技人员却只有几万人,食用菌产业没有技术力量支撑,必然行之不远。

  除了人才瓶颈,原材料瓶颈、种源瓶颈、市场瓶颈,每个瓶颈都制约着贵州食用菌“产业裂变发展,助推脱贫攻坚”理想成真。

  破冰之旅已经开启,打破瓶颈的举措哪怕初始起步,已经让张林和伙伴们感到欣喜。

  贵州大学与贵州农职院携手,培养食用菌专业大专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,迈出了夯实贵州食用菌产业人才基础的第一步。

  贵州食用菌种大多源自省外甚至国外,省里已明确对开发本省菌源提供专项费用。

  至于原材料短缺这个瓶颈,张林引领的企业早已在尽心尽力。他们用了10年时间,培育种植的桤木、巨菌草,都是为了解发展食用菌原材料之需。

  于此,张林还有一个观点:从贵州省情出发,发展食用菌产业应该提倡古法栽培。“你知道农民是怎样用传统方法种菌的吗?在就地取材的木头上钻孔,直接接种,连着几年都有不错的收成。要正视这个现实:农民投资能力弱,知识水平、技术能力都受到限制,迅速实现食用菌‘产业裂变’,让更多农民进入发展食用菌产业行列,得让老办法体现新价值。”

  几个瓶颈中,市场瓶颈不可轻视。

IMG_259

  “市场既是发展产业的通行证,又是给农民群众的定心丸”张林对云南昆明木水花市场印象深刻,那是一个食用菌专业市场,一年销售额达到七十亿元。现在贵州县县通高速,村村通公路,已经为建立食用菌专业市场打下基础,但有基础不等于有市场。他说,真要把这个市场建起来并且越办越好,解决物资问题很重要,解决认识问题更重要。

  这本是个严肃的问题,到了张林口中,却有了诙谐的色彩,先让人发笑,再让人深思。

  “你比较过销售员和农妇卖辣椒的异同吗?”

  “没有。那你听我说。”

  有客商问销售员,你这辣椒是辣还是不辣?销售人员多半回答是与否,结果有的客商会拂袖而去。因为他有可能需要辣的,也有可能需要不太辣的。农妇则不然,她会回答,这边皱皮的不太辣,那边新鲜的比较辣,给客商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,人家可以各取所需。

  “食用菌产品在市场上面临同样问题,对了客户的路,你就销得出,销得好。市场的路顺了,整个产业和参与其中的农民风险就降低了,大家就有越来越强的发展信心。”

  怎样让食用菌这样的特色产品有稳定的市场?张林没有直接做答,倒是举出刺梨产品应该如何开拓市场为例。

  不是说刺梨是维C之王吗?与其漫天撒网去打市场,不如盯准特定消费人群。海员、水兵一年四季在海上漂泊,口烂、脚痛、皮肤骚痒都是常见病症,他们就应当被视为“维C王”的特定消费群,围绕他们开拓市场,其结果可能是事半功倍。食用菌同样是贵州的特色产品,要让它在市场上站得住、走得稳、打得响。必须研究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,摸清他们的消费心理,再拿出可行的相应对策。

  说到这里,有过经营经历的张林似乎更有发言权。

  早年间,他曾在贵阳开过一家火锅店。很快就从一间门面变成几间门面,诀窍就是坚持“五味(卫)”;卫生、味道、人情味、品味、一味打天下。对了心路,生意就好做。

  讲完了,张林放声大笑,笑够了,猛地啜下一口酒去。我知道,他不是简单地谈生意经,谈笑之间,他释放着对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火热情怀和热切期许。

  2019年11月18日

*注:请务必信息填写准确,并保持通讯畅通,我们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

提交留言

相关新闻